KIKOU所住的那栋楼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中島敦

知乎回答备份:为什么金庸的故事逐渐失去了市场活力?

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743124/answer/2763149121


责任全在“人民”。

我发现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就是很多人以为把自己躲在“人民”这个面具下,就可以免除一切责任,自己的随心所欲的行为都有无穷的正当性,“人民群众喜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不会忘记”云云。一有什么事,那就是张三是“资本”,李四“脱离群众”,王五“小布尔乔亚“,仿佛自己一点错都没有,仿佛自己只要戴着“人民”这个面具,全世界就得围着自己转。但是作为坚定的“人民史观”拥护者,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事情变成这样,最大的责任就是这些“人民”。

如果说很多事情“人民”也无能为力,但是就连武侠这种通俗文化都衰落凋敝成这样,那真是怨不得别人了。每一种通俗文化都是不断进化的,而且需要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完成这种进化,不是你天天躺着宁可看短视频和带货直播,天上就掉下来好作品给你看的。《诗经》和《多惠法王经》(《诗篇》)都是西周的作品了,但是现在依然常看常新,你上周读都有感触。但是通俗作品往往就很速朽,一些十年、二十年的,当年可能横扫各大榜单,现在看就感觉无聊和土气了,不限于小说、电影、音乐、游戏。

在我的读书计划里,我根据新垣平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一本用学术著作口吻统一金庸武侠历史,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特别好玩的书)的顺序,依次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读到《神雕侠侣》,就有点读不下去了,哪怕是金庸的段位,随着时间流逝,他的作品的魅力也是在不断消散的。为什么我现在读感觉不好看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原因是故事过于脍炙人口。当年的电视剧也是地毯式轰炸级别的,就是哪怕我没看,光是一遍遍听到电视里的台词,小说我读几页就都能想起来后来的情节,这样肯定是少了不少阅读的乐趣。

一个原因是当年的连载方式也跟不上时代,当年的连载,是报纸上一个豆腐块上连载,多则一千多字,少则几百字,为了吸引读者,必须保证这么点空间都有悬念,有转折。虽然后来金庸修订过几次,但是没有脱胎换骨,等这些情节合在一起变成一本书,你就有一种短促、浮躁之感,其实也是跟不上时代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过的形象现在看未免也有点岁月的痕迹,如果说当年的“天残地缺”,杨过的叛逆非常新鲜,现在看已经见怪不怪了。一些冷门的西方奇幻比如“刺客正传“不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冰与火之歌“,瞎眼的,断手的,没根的,以为是大男主第一卷就被嘎了的,杨过这个算啥啊。不管是“叛逆”还是“反英雄”的成分,杨过简直是帅不过两页就变成了另一个郭靖,因为金庸要照顾当时的价值观。

这就引申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神雕侠侣》的爽点,和这个时代都脱节了。不管是香港还是大陆,金庸小说风靡的背景是无序、创业、奋斗,抗战的记忆也并不久远。所以小说里的武侠世界,特别是从北宋到明朝建立的“倚天三部曲”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当时大家的幻想就是自己一身本事,创立一番事业,身边是江湖气的好兄弟,抗击外族侵略者,看着自己的民族崛起。但是现在呢,大众普遍的爽点版本换了好几次了。早几年是“我是钢铁侠”;然后是国家强大了,西方衰落了,这代读者就无法带入一个“他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的宋朝老百姓;这几年又是资本邪恶,又是高科技低生活,大家都在《赛博朋克:边缘跑者》里共鸣大卫呢,到处都是摄像头,谁还带入当大侠啊。

我的阅读计划里,”武侠“是”奇幻“下的分类。那同时期的西方奇幻怎么样了呢?我就说一点,现在的西方奇幻,如果是史诗级大部头,一般都是以精装书出版。这就让一部奇幻作品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不是金庸那个年代一千字内就得吸引读者。更重要的就是,有肯为这种砖头花钱的人群。

我就从我更熟悉的推理领域谈谈吧。

日本的推理产业是全球最繁荣的,以前我以为日系推理和欧美推理分庭抗礼,后来看某本欧美推理的创作谈,里面也承认日本推理更繁荣。但是就是这样繁荣的日本推理,其实也是有很多烂作品的。就拿我们都熟悉的东野圭吾来说,他的作品可不都是《嫌疑犯X》,《白夜行》,《麒麟之翼》这种的,可以说他的作品,有九分作品,但是七八分的作品更多,五六分的作品更多,更不乏一些奇烂无比的书。

除了东野圭吾的情况,还有一些推理作者,是一开始作品很差,但是越写越好的。比如说某位作家,引进到中国的基本质量都非常高,豆瓣评分也是8.5到9分这个区间。但是我发现他早年的作品,评分都不高,后来找到一些当年的推理爱好者对其中几篇野生翻译,确实是配得上五六分。就是这么一个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磨砺,最后作品可以走出国门,征服中国读者。

还有一种,就是写着写着就不写了。写作对一些人来说就是某种宣泄,作者肚子里就那点东西,写完了也就没什么可写的。自然也就没有作品了。这种作者不少是兼职作家,从家庭主妇到高级知识分子都有。

除了各种各样的作者,日系推理还有各种各样的题材。除了我们熟悉的现实背景的谋杀外,人家也有单纯解决日常之谜的日常推理,历史推理,虚构一个幻想背景的奇幻类、科幻类推理,也不乏一些跨界的作品,比如说某些轻小说里有一册就成了推理,或者一些通俗小说中加入本格推理元素等等。

如此繁荣的环境,根基是什么?

就是读者旺盛的对于阅读推理的欲望。有着庞大的阅读人群,所以那些不够好的作品,可能有人却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买来读,那些题材奇怪的作品,也有特定的人群喜欢。而一些需要不断成长的作者,就有越写越好的空间。一些有时候认真,有时候摆烂的作家,写的烂书也有人看。一些需要不断摸索的作家,也有试错的空间。

很多人感觉自己要看的作品必须好,所以必须有什么制度要保障自己看到每一个作品都是好作品。现实是历史上只让你看几个作品的时候有,可以让每一部作品都好的制度未来现在过去也不会存在。因为,找出好作品,恰恰就是“人民”的选择。

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就像一片荒地,不需要什么干预,只要让他们自由生长,迟早会有果实。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逻辑,只要可以自由的创作,有一大群热爱的,把消费作为习惯的人群,那么迟早有好作品。个人的看法是微不足道的,你以为好的作品,可能只是对你胃口罢了;你感觉看不进去的作品,可能更多的人喜欢看。只有个人成群,好作品才被欣赏出来的。

但是在中国,很多人的认知却是:我不需要付出,不需要热爱,上面有个什么大人物作出指示,下面人的只要跟着去做,我们就能收获无数好作品。这时候,我们”人民“只要躺着接受就行了。在他们的幻觉里,好作品是自上而下出现的。只要有人能打击”资本“,立法围剿“流量“,创作者”深入群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就等着吧。

哪有这种好事?

中国武侠的情况怎么样呢?

其实就是真正喜欢读武侠的人并不多,甚至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为了阅读付费的人都不多。他们只是怀念那个当年靠粤语文化圈撑起来,自己就能获得顶级武侠娱乐的时代罢了。

这就回到了问题“为什么金庸的故事逐渐失去了市场活力?”

因为一切问题,都是现代的问题。金庸”过去的作品“失去活力,是因为”现代的武侠“环境的荒芜。

这就让我想起我最近按照计划开始系统阅读”中土传说“,那么第一个要读的就是《魔戒》,我就发现,其实《魔戒》还是更接近《霍比特人》,或者说,更接近童话。其实你看以前的《魔戒》动画,《魔戒》小说的插图,你是分不清这是《魔戒》还是《格林童话》的,连霍比特人都是《白雪公主》里小矮人的造型,而且《霍比特人》其实以前作为童话名著引进过,叫《小矮人闯龙穴》之类的。在阅读《魔戒》的时候,我就发现,托尔金最喜欢,也最善于在一个设定极为严密的背景下写”虚构旅行“,但是很多史诗场面他是不擅长描写的,所以到了魔戒最后一部《王者归来》,他写行军的笔墨都比写战争的多。很多人物在”设定“上很严谨,祖上十八代都清清楚楚,但是这个人物的描写本身却是非常简单的。所以说在西方奇幻地位至高无上的《魔戒》也并不是那么无懈可击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谈起《魔戒》,不是之前插图里的小矮人,尖嘴猴腮的”精灵“,而是各种史诗的场景。因为这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却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除了文本本身对于西方奇幻的巨大贡献,《魔戒》的战棋启发了后来跑团的形成,跑团又为奇幻创作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当这土壤发展到世纪初,奠定现代”魔戒“视觉语言的电影三部曲就出现了。

所以如果金庸的故事像焕发活力,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

金庸的作品启发了武侠的创作,武侠创作不断发展,迭代,到现在,有着鲜活现代气息的武侠反而能反哺金庸的故事。现在是幻想时间:假如真的有这么一个时间线,我们终于摸索出好看又有实感的武功表达方式,不是当年TVB那种现在看起来很“便宜”的质感,金庸笔下那些武功会怎么表现?假如有那么一个时间线,我们的影视行业非常发达,涉及历史题材服化道都非常考究,说是宋代就是宋代,说是明代就是明代,那么现在翻拍的金庸剧会不会有更加厚重的历史质感?再假如有那么个时间线,观众的欣赏水平更高,金庸作品的一些暗线是不是也能拍?比如说杨康的视角?比如说很多人认为任盈盈这个角色非常虚假,以她为主角作为魔教一系列事件的见证人,合理化她的成长?

但是幻想时间结束。

现在武侠的环境,和沙漠也差不多了。

也不仅仅是武侠了。

对比我之前说的西方奇幻,日本推理,我只能说,恐怕中国人并不是那么喜欢武侠。

这就不得不再说一些”人民“的嘴脸。这些人一方面成天抱怨,一说到没有好作品,就本能地唠叨”资本“、”文化入侵“云云。但是他们却又被这个娱乐至死的环境驯化得服服贴贴,成为他们嘴里”资本“最愿意看到的模样。以前的时代大概只是入侵他们的健康和工作时间,到了这个阶段,就开始污染他们的消费方式。他们接受了看直播一个火箭一百块钱,却不知道一本课本一般也就会五十块上下;他们接受了一个SC三十块起,却不知道这笔钱可以买很多本电子书;还有一类乱七八糟的玩意,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定义,反正就是给你一种消费了就能赎罪的幻觉,其实买完了就忘了,然后循环往复,在垃圾堆里买垃圾。他们成天说自己没时间,感觉自己没钱,结果他们把大量时间和金钱花在各种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带货直播上。为了一个可能到退圈都凑不够一张精选集的流量明星当粉丝或者黑粉,反复品鉴着垃圾。等他们在这上面浪费了时间,突然闭眼张口:都是资本的错啊!

就说武侠,虽说现在“水土流失”严重。但是一套金古温的书真不贵,几千万字是有了吧,我写到这里还看了一眼,古龙全集的电子书一套从几十到两百都有,这点钱你可能上网一脑热一会儿就花出去了,还有大量的经典影视剧,上千小时也有了吧。找找新世纪的新派武侠,哪怕不是那么好,也是有乐趣的。就好象我推理和科幻看得很多,必然就会也买一些中国作者的作品,并且发现很多优秀和有趣的地方。

之前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在中国上映,引起不少讨论,很多人感叹的也是什么出身影响人,或者上班害人,消费主义幻觉之类的。但是我的感叹就是,你以为没什么价值的爱好,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去维持。你以为你看个漫画,看个电影,读小说微不足道,但是你就是要拿出一种挑战的态度维持,但是当你每一次完成对它们的欣赏,它们给你的回报也是巨大的。联系电影,你再忙,你会连看漫画,读小说的时间都没有么?电影里男主角躺着玩三消游戏,是“资本”拿枪指着他玩三消不让他看漫画么?自己早早放弃罢了。明明是自己的意志缴械投降,还自我感动以为自己放弃了什么天大的东西。你环境再差,有传播《少女之心》,《一只绣花鞋》的时候环境差?

这个问题下面不少还用一种成功学的口吻来说那些短平快的东西多吸引眼球,这就是典型被卖了还数钱。请问你是用这些东西赚得盆满钵满的人群么?你是搞这些的老板么?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些玩意的“耗材”呀,甚至你用胜利者的口吻宣布这些东西对于吸引眼球的胜利,更能显示出被驯化的“耗材”们的不可救药。那你连娱乐都不肯摆出反抗的姿态,那就不要有什么反抗的幻觉了。

整个问题总结下来:

因为现在武侠阅读人群没那么多,阅读需求并没那么旺盛,其他领域也差不多,其他通俗主题比如言情,科幻,悬疑全线崩溃,绝大多数人已经熟悉了吃垃圾,出资方也习惯了从外国偷。所以也就现在武侠的创作环境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武侠环境自然也没有能力像西方奇幻,日本推理那样反哺过去的经典,那么金庸的作品也就渐渐失去了活力。


评论

热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