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OU所住的那栋楼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中島敦

近在天边的Cyndi 2:台湾的顶配日系偶像 —— 最近这两年认识了王心凌

上一篇:https://kikou.lofter.com/post/268c8a_1c63b43af




这两个月我都有点忘了我写过这个了,今天想起来第二节还没贴呢,还特意搜了搜新闻,最近王心凌也没什么新闻,就想趁着这个机会赶紧把第二节发了吧。万一王心凌又因为什么上热搜了,我自己的随感可别又变成了各路粉丝黑粉口吐芬芳的地方。

我小时候对华语流行音乐不感兴趣,可能还有个原因就是身边的流行音乐题材我不喜欢,治愈、安慰与鼓励很少,那种很苦的倒是多,比如失恋了呀,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呀,喜欢一个人好久了不敢告白呀,喜欢的人离开了自己呀,我不应该在车里应该在车底啊。还有就是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死了都要爱”嘛,我还感觉爱情再重要,这个世界上有意思的东西还多着呢。我有时候还想,华语流行音乐是不是就有这个特点,感觉欧美流行音乐、日本流行音乐也没苦涩到这个样子。少年不识愁滋味,加上我先天缺心眼,所以这类歌当年真是一听到就浑身头疼,我就不理解哪有那么多悲伤的事情可唱。当然了,这种歌王心凌也唱过,有几首在内地火得一塌糊涂,翻唱的那个《第一次爱的人》热度甚至超出了唱片公司的想象,还补拍了MV,这些歌反而算是她的作品里我最不喜欢的一类。

但是日本音乐从来不缺治愈,从来不缺疗伤,歌词从来不缺“奸爸爹”(頑張って)。甚至真的是失恋,单相思题材,日本歌也大多也只是一种淡淡的哀愁,绵长的遗憾,放弃的洒脱,很少非常悲伤、非常苦涩的。就说王心凌翻唱的大冢爱《樱花花瓣》的《爱的滑翔翼》,根据作曲,王心凌那首的歌词写得很甜蜜,但是其实这个旋律日本那头唱的是一种苦涩的等待。同样的作曲,歌词截然不同。这个题材换到华语流行,不知道要多少人扯着嗓子哭喊着唱了。你就随便打开一个音乐流媒体,搜索“片思い(单恋)”,一首一首听,你看有几个悲悲戚戚,觅死觅活的。

大概因为当年签王心凌的艾回是日本公司,王心凌就有不少这类歌,有《羽毛》这种歌词意境特别好的,还有《打起精神来》这种非常日式偶像角度用在你身边安慰你的口吻的,甚至还有《失恋歌迷党》这种非常欢快的。细细想来,这些歌被多少人单曲循环了多少遍,抚慰了多少人的心灵,反正我是感觉这种歌比那种让你一次次沉浸在悲伤回忆的歌好点。

大概是因为把“甜心”、“可爱”这类标签想象得太简单,所以王心凌的很多作品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她不是只会穿着制服跳舞。叫《爱你》的专辑,不仅仅是穿着学生制服的甜蜜爱恋,也包含两首姐妹歌《抱着你哭》和《心心相印》;叫《Honey》的专辑,也不仅仅是穿着军装的日式偶像形象,还有《飞吧》这样东方风味的,讲述游子离愁的翻唱;叫《魔法王心凌》的专辑,也不仅仅是穿着短裙和黑色露背装的爱神,还有《约定》这种非常日本风味的毕业歌。

但是,但是,我最喜欢的当然还是她的快歌。记得在Youtube看《睫毛弯弯》的MV,下面就有评论说,小时候感觉这歌像儿歌感觉好幼稚不喜欢,但是过了多少年再听到就感觉好好听。还有一个评论,竟然是个学中文的阿根廷人,她说还有没有这样欢快、可爱的歌,她厌倦了悲伤的歌。欢快不代表浅薄和幼稚,快乐的感情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可能很多人小时候感觉悲伤的歌更深刻,为赋新词强说愁,所谓“只是太年轻/快乐和伤心/都像在演戏/一碰就惊天动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但是过了很长很长时间,回忆起当年蹦蹦跳跳的欢乐旋律,可能会更加的怀念。


油管上王心凌的阿根廷歌迷

而对于以前没听过这些歌的我来说,因为年龄的增长,每天烦心事不断,学习效率越来越低,生活中的惊喜越来越少,偏偏一看新闻还好消息不断,够烦了,也够悲伤了。比起各种自怜自艾,各种悲伤,各种追忆,各种以为自己是偶像剧悲情女主角,还是《跷跷板》、《DaDaDa》这种蹦蹦跳跳,或者《想和你》、《爱你》这种陷入爱情的甜蜜,或者《青春考卷》、《喜欢你怎么办》这种属于小女生的对爱情的憧憬能让自己焦躁的心安静下来。再加上王心凌的音色非常甜美,哪怕唱一些悲伤的歌,还是有安慰和治愈的感觉。

如果说王心凌是日式偶像,那我干嘛不去关注土生土长的日式偶像呢?

其实就在几年前,我还算是追过一些日系偶像,关注我微博的人应该都知道,但是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上辈子的事了。为什么放弃呢,原因还是挺多:

• 我这人天然反感个人崇拜,其实这个和偶像没啥关系,其实人性都是有点贱的,总是想崇拜什么东西,崇拜娱乐偶像比崇拜政治人物强得多,是社会进步,但是每次去偶像相关的论坛,那种狂热的氛围还是让人本能的不适;

• 我比较内向,喜欢独处,而且我一直感觉喜欢什么是非常私人的事,或者说我习惯的交流的方式不是找同类,而是就这么写写自己的感受扔在网上,所以粉丝的一些集体活动,哪怕仅仅是网上的,我一看还是头皮发麻,根本不想参与;

• 日系偶像组合的运营深谙人性,制造话题、煽风点火都堪称一流,还有发达的娱乐媒体推波助澜。传到了国内,国内一些营销号甚至更加下流,为了转发和关注不择手段。一些不同阵营的粉丝相互攻伐,起恶毒的绰号,说话阴阳怪气,也让我很难受;

• 日系偶像分配到的资源都非常少,有时候自己支持的小偶像好不容易上了一次C位,兴冲冲买碟来看,MV里能有1/3的镜头就不错了,我干嘛用2/3的时间看别人呀(而且我关注人只看作品,和怎么创作出这个作品的,所以一些花絮我会看的,但是综艺之类的从来不看的);

• 日系偶像得到的资源太少,好几年都捞不到几首单曲,所谓“团外”、“村外”的业务,往往也没什么太大价值,总感觉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就是在消耗他们的青春;

• 这就要说到日系偶像所谓的“原石”,说是粉丝能见证自己的偶像一步步成长,但是实际上呢,真正实现演员、歌手、主持人等等梦想的偶像极少,几乎都是毕业后迅速泯然众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原石被雕琢成宝石,而是看到一堆半成品就这样落入沙滩,风吹日晒,被后浪一次次拍打,变成了普通的沙砾。我还特意查过一些以团员素质过硬为特色的团体,结果毕业了绝大多数也是那样,实在有点让人心灰意冷。而台湾包括王心凌在内的“三小”或者“四大教主”,可是都走到现在了。

• 于是这就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日团因为强调养成感,素质都差点,前段时间综艺节目Produce48中,日系偶像就被韩系偶像杀得溃不成军;我又不太喜欢韩系偶像的风格;

• 然后就是东亚偶像圈子的一些潜规则吧,我也非常不喜欢。写到这里,就想起了偶像山口真帆被袭击这件事,不了解的搜搜就知道了,也暴露出了日本偶像产业一些很阴暗的地方。


日本某偶像组合的山口真帆被袭击,前后暴露出了日本偶像团体管理的漏洞,官方的不作为。最后以山口真帆毕业这种非常“日式”掩耳盗铃的方式结束。


(注:我写这段的时候还是去年你年底今年年初这样,今年“火箭少女”的追星族们爆出一堆乌烟瘴气的新闻,反而以上提到的一些事对应起来了,只能说太阳之下真的没有新事。)

但是这个领域我又舍不得彻底放弃,我偏偏还挺喜欢日式偶像风格的那些作品,就是励志、校园、初恋、校园里的单相思这种题材。不是年轻人演绎,又没那种青春感,你说韩红或者刘欢能唱毕业题材(比如生物股长的《yell》)的歌么。所以现在哪怕不再追了,我还是会定期挑出一些我喜欢的作品听听,苹果音乐也会在她们有新作品的时候推荐给我的。

我还看到这样一句感叹,“现在中日关系不好,韩风还吹遍东亚,王心凌这样的偶像歌手大概绝迹了吧(大意)”。仔细一想,我现在长大了,早就没小时候那么清高(欠)和中二(揍)了,不再认为流行音乐是很浅薄的东西,有时候也会听听一些流行歌曲(绝大多数情况其实是某个地方听到了没听清楚歌词),甚至有的歌还单曲循环过,却也没发现太吸引我的歌手,就是想一下子把他的作品都听一遍的那种。突然被王心凌吸引,大概就是因为她是某种日本和台湾对撞,再赶上华语唱片时代全盛时期的非常特殊的歌手。王心凌全盛时期就是那种日式偶像感的可爱和元气,从声音,歌曲,舞蹈到个人的表现,但是日式偶像组合怎么说也要分摊光芒,而王心凌则是汇聚了舞台上所有的光芒。又因为所有的光芒都汇聚在王心凌身上,唱她必须是最会唱的,跳她必须是跳得最好的,她各方面的表现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可以说,她是那个年代才会有的超豪华配置的日式偶像。大概就是因为如此,王心凌在日本才有很高的人气吧。说到这里,我就得说,你们可能很难想象,2018年的时候,墙内王心凌的MV影像基本上质量都不高,又糊又卡,我在墙外找到的VCD时代最高画质的MV竟然都是她的一个日本粉丝收集的。2018年底各种因为新专辑王心凌翻红,各种高清资源才在墙内再次大量出现。


去油管搜王心凌高清MV视频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她的日本粉丝的回复。

甚至你能看出来艾回对她的包装也偏向日式偶像的。第一张专辑名字翻译过来就是《王心凌出发》,这就是一种粉丝陪伴偶像成长的感觉。到后来《王心凌爱你》,《王心凌陪你》,也就日式偶像的专辑能起这种名字。还有《魔法王心凌》,《王心凌飞起来》也都是很日式偶像的那种名字。还有她代表作之一《HONEY》,歌词的“往心里”,唱起来听着和“王心凌”一样,其实也是日本偶像歌曲的感觉,只是日本女孩子可以自称自己的名字而不突兀,华语区没这个习惯,女生用自己的名字自称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写词的时候就用这种谐音的方式了。还有王心凌的英文名——cyndi——也能和一些歌词中的“心底”配合。

甚至说王心凌的不完美,如果配合这种“日式偶像”特质,也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优点。也不知道是黑还是爱称,王心凌有个外号叫“河马”,因为她年轻的时候右脸笑起来有皱纹,并且牙齿不整齐,再加上从正面看她下巴比较圆,所以有时候笑起来反而显丑,可能作为一般的偶像歌手这就是黑点,但是日式偶像产业一直有一个情绪爆发点,就是看起来不那么完美的姑娘突然爆炸可爱的样子。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有时候笑起来像河马的女孩子其实是那么元气满满,她用可爱的咬字唱着治愈的歌,跳着充满少女感的甜蜜舞步,一天的愤懑和疲惫大概就一扫而空了。

写到这里,我猛然想起想当年我们班女生也传播过王心凌的丑照,因为搜“河马”的时候看到那些照片,我当时的记忆突然就被唤醒了。我怎么感觉至少在我们班,哪个女生如果公开自己喜欢王心凌,被霸凌都说不定,说不定在附和“她可爱个屁”的女生中间,就有偷偷摸摸听王心凌歌的人呢。我看不少人评价她,都说不敢和大家说自己喜欢王心凌,都是偷偷喜欢偷偷听。

而且从王心凌身上,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日式偶像组合的年纪都不大,就是中学生、高中生的年纪,其实那个时候的女孩子更接近于小男孩,反而不是“少女力”最强的时候。“少女力”最强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王心凌的全盛时期,就是二十几岁的时候,你感觉她哪几年算爆火,哪几年就算“少女力”最强的时期。其实看日剧,不少女演员穿学生制服最可爱的年纪,其实也不是十多岁而是二十多岁。所以反而是不是中学生、高中生的王心凌,能呈现出压倒性的“少女力”。(所以说有些感叹自己过了穿制服年纪的女性,也许你现在就是穿制服最好的时候了!)如果一个日本偶像(不是演员),在二十几岁还要穿着高中制服、穿着公主裙唱唱跳跳,配合上名字后面那个括号里面的年龄,在日本的环境下未免让人发笑,但是在台湾就没有这种顾虑。还要算上偶像不准谈恋爱这种弱智潜规则,所以日式偶像唱起爱情题材的歌,未免有点干巴巴的感觉,不看歌词还以为是在唱校歌(但是这个特质唱毕业题材的杀伤力太大了,基本是唱一次我就眼眶湿润一次),反而是有恋爱经历的王心凌,才能让一些歌融入自己的经历,唱得《手表》、《日落前七分钟》真的有恋爱的感觉。

可惜,日本作为世界流行中心之一,早就探过路了,这种顶配日式偶像本身就缺乏出路。远不如一群小孩作为一个组合,分散投资,进进出出来得合理。哪怕是固定成员的组合,也要至少有一个负责甜美,一个负责帅气,成员人数稍多,那就一到两个折中的,成员人数再多就有什么唱歌担当,色气担当,搞笑担当等等了。


现在搜索“爱抖”,都是一个个的组合。


有人就说如果放在现在,王心凌可能仅仅是某个组合里的“甜美担当”,不可能舞台所有的光汇聚到她身上。真要是如此,也许那个偶像组合现在还在活跃,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汇聚了所有光芒的王心凌了。王心凌的存在,就像工业设计史上一些奢侈的错误,虽然已经被证明没有量产的潜力,但是当年剩下的寥寥几个产品,却依然凝结这设计者的天才的创意和汗水,如此无可替代,让人怀念。

这一篇应该是和王心凌关系最大的一篇了,就是在谈王心凌,后面的几篇,可能就是从王心凌开始联想,谈论其他的一些事了。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