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OU所住的那栋楼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中島敦

在妓院长大的网民:逃离 —— 在高强度打了一年手游后我开始过上新生活(十二)

可以配合前文阅读

第一篇:腐面 https://kikou.lofter.com/post/268c8a_2b8861dc8

第二篇:烂肠 https://kikou.lofter.com/post/268c8a_2b89f54b7


描写当今的世界,什么是最为适合的呢?我认为就是风俗业。日本的社会,不是已经变得像风俗业一样运营了么?—— 宫崎骏

提到现在的一些现状,很多人最爱说的一句话“现在的娱乐手段更丰富了”,言外之意,就是你不能评价我的娱乐方式,这是我独特的娱乐方式。但是现实真的如此么?


一方面,的确是更丰富了,但是另一方面,却更为狭隘。不少人躺在自己舒适的地方,不再创造,不再寻找,不再获取新事物。自以为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其实通向的是无穷的空虚。《24/7》中写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权力战略的组成部分,目的不是为了蛊惑大众,而是为了使大众丧失活力,变得中庸,剥夺人的时间。但即使在这种习惯性的重复里,有人明知这种希望是虚假的,还对此不依不饶,好像多点击一次鼠标,再滑动一下触屏就会别有一番天地,似乎就能获得救赎,就能逃离那令人窒息的单调乏味,我们已经沉溺在里面太久了。在 24/ 7式的环境里,有一种方式让我们变得无力,即我们失去了做白日梦或任思绪游荡进行自我反省的能力,本来在缓慢的空闲时间里,它们都是可以发生的。


于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心安理得地躺在妓院之中,不断的“成功”,不断的“胜利”。直到从金钱和灵魂都被榨干。


就像我看过的某部科幻电影,未来的人活在狭小的空间,但是和墙一样大的屏幕不断地推送视屏和广告。那些人一无所有,包括灵魂,却又感觉自己拥有一切。这也是在很多人看完《流浪地球2》后指责西方所谓的“硬科幻”变少,“黄金时代精神不存”,而我不以为然的原因。因为现在我们面对的不是“星辰大海”(这个说法来自日本)这种叙事,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开始不再是人的问题。态度诚恳,如菲利普・迪克般以血泪书写的“赛博朋克”类型;反思人与工作关系的《离职》;批判奇观的《Nope》才是我们更需要的幻想作品——讽刺的是,科学上不可能实现的“流浪地球”,恰恰就是一个让很多人迷惑,忘却现实的“奇观”。只能说,作为世界科幻中心,北美科幻又领先了几十年的身位。


那么,怎么办?


生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怎么办?


甚至我在生病或者精神涣散的时候,都会刷短视频刷到自然睡。


这个问题,大概写上一本书都无法很好回答。


特别是作为“有着丰富自我管理失败经验”的人,我看过的各种自我管理类书籍得有个几十本,什么番茄钟的,什么GTD的,什么培养习惯的,最近在看的是《微习惯》。我发现,这种书用大量篇幅描写为什么人会自我管理失败的原理往往写的很好,但是他们自己的药方,往往也不怎么好使。或者说,讲到问题头头是道,讲到怎么办都捉襟见肘。


但是作为小时候磕磕巴巴看完了《萨特读本》,“存在主义”成为了某种“童子功”的我来说,解决问题的第一部就是思考你的处境,思考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那么对我来说,摆脱“妓院”的第一步,就是自我量化


找到一个本,为了有仪式感,甚至可以买一些很贵的本子,然后开始记录自己的一个客观数据:睡觉起床时间,体重也好,排泄的时间也好,看了多少页书也好。就这样坚持下去,那么你就获得了得救的第一步,开始接受真实世界。你不再是各种讯息都在为你辩护的圣人,不再是各种主播嘴里的家人,不再是手游里的救世主、被异性包围,你开始成为你自己。


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很多人并不具备接受客观事实的能力。


年初我就经历了非常荒诞的一件事,就是一些人说电影《阿凡达:水之道》票房低,卖不动了。很多人纷纷回答,什么好莱坞霸权消失,全世界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阿凡达2》的票房已经达到了影视第三的位置。结果很多人还在回答《阿凡达2》为什么票房低,有些人看到客观事实就开始找理由,比如说别的地方不管反正在中国票房不高、电影成本太高很难回本等等。但是这些理由和《阿凡达2》票房的客观数据有关系么?太荒诞了。
于是我就发现,这些人在“妓院”的宠溺下,连承认客观事实的能力都失去了。


而对自己的一项指标数字化,就是摆脱的开始。


体重会告诉你,哪怕你以为自己“瘦下来肯定好看”,客观上你就是没有瘦下来。


你规定你每天都要吃水果,你还感觉这周你也就一两天没吃,但是现实是一周七天你就两天吃了水果。


你规定你每天喝八杯水,你感觉差不多,就有几天太忙了忘了喝这么多水。但是看下来,原来这个月只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保证了喝水,根据一些更详细的喝水App,你还发现这里面一半是奶茶和可乐。


我写这些文章的总标题是“在高强度打了一年手游后我开始过上新生活”,其实“新生活”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且在我一开始的计划中,第一篇文章应该是我读《米开朗琪罗传》的书评。《米开朗琪罗传》有一句名言: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但是没看过书就只知道这句话的人几乎都理解错了。很多人都活在一种幻觉里,以为自己完美无缺,以为自己是神话中的英雄,很多人必须靠这种幻觉才能走下去,所以他们不断的刷网页来维持这种幻想。但是如果你想去做实在的事,就必须走出这种幻觉。


而从一个数据开始,如实记下,就是一个从这个幻觉中醒来,亲眼去看这个世界的钥匙。


接下来甚至可以试着多量化几项,或者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标,从而决定自己这辈子哪些数据是最重要的。体重?喝水量?单词数?步行数?睡觉的时间?阅读的页数?写作的字数……交给你自己。


第二步就是找一件“有头有尾”的事做完


因为我前面提到,“妓院”就是在用无止境的事情诱惑你,吸引你的注意力,干扰你的判断力,让你一直处于焦虑当中。我们在现实中已经被这种属性的东西折磨,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娱乐,竟然也是这种属性,而娱乐是我们可以挑选的,只是很多人根本没想到。


比如说电影,本来一部电影就已经非常完整了,但是现在的电影,动不动就是什么什么宇宙,哪怕不是宇宙,结尾也要有十个彩蛋暗示有续集,或者本来能拍成一部的,也要拍成上下或者三部曲,中间不断注水,让人昏昏欲睡。比如说游戏,除了一直无法完结,又一直无法玩到尽兴的手游,就连单机游戏,都开始习惯先来一个半成品,再用一部部都加起来几乎和游戏本体一样昂贵的DLC补充,剧情上也要有众多的伏笔,要开放式结局,要意犹未尽,暗示要出十部续集,最后把故事讲完的也是屈指可数,甚至还有旧“死亡空间三部曲”那种实在没机会做完了,破罐子破摔的大结局。就连音乐专辑,现在都是一首一首挤牙膏。


手游的运营模式,不过是很多领域的一个缩影。


什么东西都在挤牙膏,都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我们得到的往往只有一点点。


好在人类不是诞生之处就这样的。


好在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


所以,去找一些“有头有尾”的事情做完,哪怕只是读小说,看电影,哪怕只是读通俗的小说,看商业电影,一次“有头有尾”的旅行,也会让你有一种双脚站在了坚实的地面的充实感。你发现很多让你急躁,让你空虚的事物的终点,原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要看到的风景。我还发现了很多当年没头没尾的东西,现在有头有尾了,比如说“哈利波特”的小说和电影都是完整的了,连载了4年多的《幽游白书》变成了完整的15卷漫画。


有了“有头有尾”的心态,还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些人生的挑战,因为人生就是“有头有尾”的,人生就是有终点的。学习一门知识,虽然而知也无涯,但是每个阶段也是有头有尾的,课本就是那么厚,就是分成那么多章,那么多课,那么多的知识点,而你掌握了就是学会了。培养一个好习惯或者改掉一个坏习惯,虽然我看过很多种培养习惯的书,每个作者对于“什么算培养成功”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都是有标准的,是连续完成了21次,还是只要一个月内完成多少次,还是总计完成了60次,这都是一个固定的标准。


当你习惯这些,你就知道原来你有这么多的潜力,原来你能走这么远。


而不是被各种东西牵着鼻子走,最后见证他们的一地鸡毛。


第三步就是找到“他者”进入你的世界,把被系统性培养成自恋狂的你从被自恋溺死的危险中拯救出来。


《爱欲之死》中如此写道:


自恋(Narzissmus)与自爱(Eigenliebe)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线;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他者身上的差异性无法被感知和认可,在任何时空中能被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唯一解救的方法就是寻找他者,让自己为他者风险,而不再是“妓院”里被吹捧,被纵容的对象。不再是手游或者其他场合里,一个虚构的救世主。


可惜,在一个遍地都是自恋狂的世界,再歌颂古龙式的友情,琼瑶式的爱情太不合时宜。


甚至我自己也发现,除了一些童年和少年结下的友谊,和别人的交流时不时就感觉大家都陷入了“你们能为我做什么,你们的价值只是我伟大人生挂件”的狂妄自恋中。现在的爱情和友情似乎就是堕落成了这种东西,变成了一种相互掠夺的战斗,变成了自恋者的决斗。


所以,这又是一个我无法给出答案的话题。


我不敢说不要爱。


但是也不敢说,去大胆爱吧。


这交给读到这里的人去想吧。


除了与人之间的感情,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他者”,就是“客观现实”,就是自然。


可以说,我之前说的,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数据记录,也是让“客观”这个他者进入的一种方法。


简单点说,观察自然。


现在漫步街头,在地铁,公交车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戴着蓝牙耳机,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为他们量身订做的,更舒适的世界里,一个无法缓解他们的焦虑,让他们不断下沉,窒息的世界里。我曾经也是如此,我戴着BEATS耳机,听着索尼播放器里的电影原声,喝着屈臣氏的苏打水,大步走在街上,感觉自己仿佛天神。直到自恋的窒息感渐渐袭来。


但是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一个能拯救我们的世界。


我们就能看到无数张比任何一款游戏细节都要丰富的脸,无数双AI绘画无法模拟的手。


如果不是在地铁,窗外还会是无数关卡设计师都想不出来的风景。


观察世界,也会拯救你。


观察路边的小贩,观察他们的脸,他们的手,他们穿什么,如果卖什么小吃的,推着车的,观察他们的装备的结构。记得一次我去看电影,因为熟悉电影院的结构,经常从一个巷子坐后门的电梯——一般午夜场散场从这里下楼——直接去电影院。有一次我就看到一个卖烤鸡脖子的人蹲在地上找什么,好象是他被烟熏火燎的那个器具掉了什么零件。等我看完电影下楼,发现他又站在那个烤具旁吆喝。他丢了什么零件?他找到了么?看了什么电影我都忘了,但是每次又从那个门走,我就总能想起来那个卖烤鸡脖子的。


观察街道,观察路灯,观察附近的住宅楼,观察这个时间,楼还亮着多少灯。
观察从出租车走下来的人,观察从卡车卸货的人,观察一次次尝试把私家车停在狭窄车位的人。


观察经过的绿植的变化,书的变化,花坛的变化。


观察日出的时间,观察日落的时间。


如果有桥的话,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桥上风景的变化。


如果人行立交桥的话,观察车流的变化,观察下面的一个行人要走到哪个路口,试试自己能看到多远,那些地方自己下次要不要走着去看看。


如果有大片的自然能观察,那更是幸运。不过这未免有些奢侈和装模作样,就不再浪费笔墨。只是希望当自然真的展现在你眼前,你不会不知所措,或者买椟还珠。比如拍了一堆不知所谓的照片放在社交网络,加重你的焦虑和庸俗。


如果你能从莫奈的干草剁组图里感觉到乐趣,如果你喜欢透纳的风景画,那你就是幸运的。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设计一份“网络行为”列表,一般的手机都自带“待办事项”功能了,把你一天上网需要做的事都列出来,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做,比如说看看某个网店某样东西有没有货,之后就不再点开,某些论坛有什么感兴趣的帖子,有没有人回复你,看一遍今天就不再看等等。你就会发现,不一直刷网页你不会错过什么,而一直刷网页你得不到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说,为什么这么严肃呢,大家不都是这样么,社会不都是在进步么,以前的世界没有手机也没没有互联网,难道说更好了么?


是的,我和那些喜欢感伤过去的人不一样,我坚信世界的不断进步,对于一些偏左的哲学家把过去的生存方式当成药方嗤之以鼻。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世界在进步,但是哪怕在人类最欣欣向荣,发展最快的时代,都有倒霉蛋,甚至大多数人都是被驯服的倒霉蛋。世界再进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进步的好处。更何况,现在的世界,是个大家公认的,迷茫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很多人在“妓院”长大。

我无法写出优美的叙事,也写不出描摹这个时代的“人间喜剧”级别的巨著。

我也不知道那些开出药方的人是过于聪明还是过于愚蠢。


但是我知道,很多和我一样感受的人会和我一样大呼:快逃!


评论

热度(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